[ wèi,yù ]
读音:wèi,yù
拼音:wei,yu
简繁:尉
五笔:NFIF
五行:土
部外:暂无
五笔:NFIF
笔画:11画
吉凶:吉
仓颉:SFDI
结构:左右
郑码:XMBD
四角:74200
区位:4630
统一码:5C09
异体字:㷉,叞,慰,熨
英汉互译:officer,military rank
笔顺:横折、横、撇、横、横、竖钩、撇、点、横、竖钩、点
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[ chí ]
读音:chí
拼音:chi
简繁:遲
五笔:NYPI
五行:金
部外:暂无
五笔:NYPI
笔画:7画
吉凶:吉
仓颉:YSO
结构:半包围
郑码:XMSW
四角:37308
区位:1957
统一码:8FDF
异体字:遲,赿,遅,遟,迡,?,?,?
英汉互译:late,tardy,slow,delay
笔顺:横折、横、撇、点、点、横折折撇、捺
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1565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无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无 |
1995年 | 无 | 1987年 | 无 | 1982年 | 无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419 |
内容来源于:www.estong.com
尉迟是以部落名命姓。前秦时期苻坚攻灭鲜卑拓跋部族,建立代国。后来拓跋邽复国,改国号为魏,史称北魏。与此同时,鲜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迟部落,号尉迟部,如同中华之诸侯国。后来尉迟部随孝文帝进入中原,被命以族名尉迟为姓,称尉迟氏。
尉迟氏是于阗国尉迟王朝的国姓,先后出过三十八位国王,国祚长达1238年,如尉迟僧乌波、尉迟苏拉。
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所载于阗王名“位侍”,可能就是尉迟的异译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记载于阗“自汉武帝以来,中国诏书符节,其王传以相授”。亲历于阗的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叙述于阗建国后说:“自兹已降,奕世相承,传国君临,不失其绪”。可知尉迟氏家族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,基本上控制着于阗政权。据研究,尉迟本不是姓氏,而是最初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,其意是征服者、胜利者,自第三代于阗王起,用这一头衔作为姓氏。
尉迟氏是典型的源出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,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十九位门阀。尉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。尉迟,本来是南北朝时来华的鲜卑族部落的名称。距今1600年前,这个部落随同同族的拓跋氏跑到中原来打天下,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,拓跋氏终于当上了皇帝,于是尉迟部也就身价百倍,成了北魏皇室的一个诸侯。后来,北魏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,极力推行中华文化,学习汉俗,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元氏,同时还下令其族人也一律改为汉姓,尉迟氏便是在这种情形下,以部落的名称作了家族的姓氏,而称尉迟氏。尉迟复姓望族居太原,战国时秦国置郡,相当于山西省太原市。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镝余堂、忠武堂: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,战功累累。有奸臣说他要造反,太宗问他,他回答说:“臣从陛下身经百战,今之存者,皆锋镝之余也。天下已定,乃更疑臣反乎?”(我随陛下身经百战,如今留下的,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。如今天下已定,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?)说罢,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,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,太宗留着泪抚摩着,安慰他。他卒后谥忠武。
一、尉迟(尉遲)yù chí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安徽之贵池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与后魏同起,号尉迟部,如中华之诸侯国,孝文改为尉迟氏。”又注“尉”称:“(尉)音‘郁’。……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。”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称:“原为历史上西域于阗国贵族姓氏。”未道其详。亦不识其所本。
3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新纂氏族笺释》注云:“北周赐功臣万俟兜姓尉迟氏”。此则为万俟氏所改。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皆引例作北(后)魏有“尉迟俟兜”。)唐代有尉迟恭,著名将领;元代有尉迟德诚,辽东廉访使。
二、尉迟(尉遲)
尉迟姓分布:河南汤阴、江苏武进、上海嘉定、台湾台北、基隆、嘉义、桃园、山西太原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尉迟姓起源:
1、尉迟,鲜卑族部名,以部为氏。
2、北魏恭帝赐功臣陈忻姓尉迟。又,北周宇文氏赐功臣万侯兜姓尉迟。
尉迟姓名人:
尉迟迥,北周时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。
郡望:太原。
变化:
1、后改为尉氏。又有改为迟氏者。
2、至隋改为杨氏。
3、亦作〔育迟〕。
尉迟姓古代名人
尉迟迥南北朝,字薄居。北周孝闵帝时,因平蜀有功,封蜀公,驻益州。他素有大志,好施爱士,政绩卓著,为时人铭碑所颂。
尉迟纲南北朝,字婆罗,蜀国公尉迟迥之从兄。是宇文泰一手培植出来的将领,骁勇而有膂力,善骑射。卒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(569年),享年五十三岁,谥周太保吴武公。
尉迟僧乌波五代、宋初,于阗国王。
尉迟恭唐初(586-658),大将,字敬德,鲜卑族,朔州鄯阳(今山西平鲁区)人。隋朝末年,从军高阳,以武勇著称。曾随刘武周起事,后降唐,从太宗击败王世充、窦建德、刘黑闼等,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为右府参军,屡立大功,是李世民亲信之一。玄武门之变,助李世民夺取帝位。太宗欲妻以女,敬德说:“臣妻虽陋,相与共贫贱久矣。臣虽不学,闻古人富不易妻,此非臣所原也。”帝乃止,以功累封鄂国公。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,赠司徒兼并州都督,谥忠武,赐陪葬昭陵。尉迟恭纯朴忠厚,勇武善战,一身戎马倥偬,征战南北,驰骋疆场,屡立战功。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,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。传说其面如黑炭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尉迟恭(胡敬德)与秦叔宝(秦琼)是“门神”的原型。
尉迟胜唐朝,于阗王珪长子,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。唐天宝年间(公元742~756年),曾到长安朝见过唐朝皇帝李隆基,并带去了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。唐玄宗李隆基不仅亲自召见了他,而且回赠了中原特产,并将宗室的公主嫁给他为妻,同时又封他为右威卫,曾与高仙芝共同率兵击败了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,立下了大功。因此,唐朝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、鸿胪卿,之后又晋级为光禄卿。时隔不久,唐至德年间(公元756~756年),唐朝内地发生了安禄山、史思明叛乱。尉迟胜将王位让给弟弟尉迟曜,亲自率领于阗兵五千,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“安史之乱”。由于于阗王国在尉迟胜治理期间,经济兴盛,生活安定,于阗人民十分拥戴尉迟胜,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。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,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了下来。唐朝的皇帝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也非常赞赏,又授予他特进、兼殿中监等官衔,尉迟胜从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将领。“安史之乱”平定之后,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,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,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。唐代宗李豫答应了他的要求,加开府仪同三司,封他为武都郡王,食邑百户,封其弟尉迟·曜为于阗王。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,在长安修行里,兴建林园,接待来访宾客。时间仅仅过了两年,即唐朝贞元初年(公元785年),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,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说:“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,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,既然哥哥让位于我,我应当让位于侄儿尉迟锐。”于是,皇帝李适以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都督府长史,而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、于阗王,准备命他返回于阅承袭王位。但是,尉迟胜再三辞退,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,于阗人民生活安定,都心悦诚服;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,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,不宜封他为于阗王。李适听从了尉迟胜的建议,加开府仪同三司,封武都王。事后,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,受到了京师许多人的赞扬。后来,尉迟胜又升任为睦王府之傅、原王府之傅,六十四岁时与世长辞。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少数民族将领、于闻王,于唐贞元十年(公元794年)追赠他凉州都督的官衔,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了职位。
尉迟乙僧唐朝,于阗(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)人,画家。与其父尉迟跋质那(画家)皆以善画闻名,有大小尉迟之称。尉迟跋质那、尉迟乙僧父子是于阗人。于阗是今天的新疆和田,处在中亚和中原文化交流的过道上。那里的绘画,既受中原的影响,又受中亚和南亚的影响,因此可以说尉迟父子的绘画,是当时中西绘画融合的产物。关于尉迟跋质那的记载很少。《历代名画记》说他是西国人,“善画外国及佛像,当时擅名,今谓之大尉迟”。而有小尉迟之称的尉迟乙僧,则记载较多,且多出自唐人,诚可信也。
尉迟跋质那唐朝,唐氏画家。于阗人,与子乙僧并称为“大小尉迟”。善画外国风俗及人物、佛像、宝树,尤擅画黄犬及鹰,当时印度佛教艺术传入中原,如印度僧人昙摩拙义、跋摩便是对大小尉迟有重要影响的人。画迹有《降魔》、《变相》等壁画,作于东都寺院,著录於《京洛寺塔记》;《六番图》、《婆罗门图》、《外国宝树图》,著录于《历代名画记》。
尉迟炽繁南北朝,《周书·列传第一·皇后》,宣帝尉迟皇后名炽繁,蜀国公迥之孙女。有美色。初适杞国公亮子西阳公温,以宗妇例入朝,帝逼而幸之。及亮谋逆,帝诛温,进后入宫,拜为长贵妃。大象二年三月,立为天左大皇后。册曰:“咨尔门膺积善,躬表灵贶,徽音茂德,朕实嘉之。是用弘兹盛典,申彼宠章。尔其克慎厥猷,寅荅景命,永,承休烈,可不慎欤。”帝崩,后出俗为尼,改名华首。隋开皇十五年,殂,年三十。
尉迟惇尉迟迥之子。尉迟迥不满杨坚,起兵反抗。尉迟惇率军十万进抵武德(今河南武陟东南),在沁水东岸布阵二十余里。高颎命人在沁水上架桥,尉迟惇在上流纵火筏烧桥,高颎则命人填“土狗”以阻火筏。尉迟惇下令部队稍稍后退,这时孝宽见机不可失,命大军迅速前进,渡过沁水。高颎下令焚烧浮桥,断绝士卒逃走的念头。至八月十七,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(今河北临漳西南),尉迟迥兵败自杀身亡,尉迟惇单骑逃往邺城,韦孝宽军乘胜追击。尉迟惇向青州(山东省青州市)逃奔,途中被郭衍擒杀。
尉迟运(公元539~579年),鲜卑族,尉迟纲之子;朔州善阳人(今山西朔县)。著名北朝北周将领。有文武才干,忠勤鲠直。受武帝器重。北周建德初年,以其为右宫正,辅太子赟。数直言谏赟过,反遭其忌恨。北周建德三年(公元574年),宇文直乘帝离长安,突袭宫城。运临机应变,击溃直兵。帝还,进位大将军。参预筹划平齐,封卢国公。北周宣政元年(公元578年),总领禁军,随帝北伐,护帝丧还京。北周宣帝初,进位上柱国。后尉迟·运惧帝报复,求出为秦州刺史。北周大象元年(公元579年),以忧惧卒于秦州,其实北周静帝宇文衍并没有要报复他的意思,赐谥“中”。
尉迟珪唐朝,(生卒年待考),于阗人(今新疆和田)。著名于阗王(今新疆和田)。
尉迟汾唐朝,(生卒年待考),著名唐朝诗人。唐贞元十七年(公元801年),他与韩愈等同游洛北惠林寺,并题名刻石。次年在中书舍人权德舆下登进士第。唐元和七~九年(公元812~814年),任太常博士,曾议杜佑、李吉甫之谥。后任祠部员外郎。唐宝历元年(公元825年),任国子司业。唐大和二年(公元828年),任少监,旋官卫尉少卿,曾陪河南尹王璠至嵩山祭岳,并作诗状嵩高灵胜。唐大和三年(公元829年),任河南少尹。今存诗一首,文一篇。
尉迟偓五代,(生卒年待考),著名南唐史学家。官给事中,预修国史。著有《中朝故事》二卷,记唐末懿宗、僖宗、昭宗、哀帝四朝故事。上卷多载君臣事迹及朝廷制度,下卷则杂录神异怪幻之事。所记多可补史书之缺,但亦有事出闻,不尽可信。
尉迟德诚元朝,(生卒年待考),字信甫;绛州人(今山西绛县)。著名大臣。元至大元年(公元1308年)为詹事院都事。元至大四年(公元1311年),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,击奸吏,宽税敛,上计京师。元延祐二年(公元1315年)拜辽东道肃政廉访使。上疏言事,提出立谏官,崇科举,抑奢侈,裁冗官等。未报而卒。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镝余堂、忠武堂: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,战功累累。有奸臣说他要造反,太宗问他,他回答说:“臣从陛下身经百战,今之存者,皆锋镝之余也。天下已定,乃更疑臣反乎?”(我随陛下身经百战,如今留下的,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。如今天下已定,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?)说罢,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,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,太宗留着泪抚摩着,安慰他。他卒后谥忠武。
一、尉迟(尉遲)yù chí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安徽之贵池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与后魏同起,号尉迟部,如中华之诸侯国,孝文改为尉迟氏。”又注“尉”称:“(尉)音‘郁’。……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。”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称:“原为历史上西域于阗国贵族姓氏。”未道其详。亦不识其所本。
3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新纂氏族笺释》注云:“北周赐功臣万俟兜姓尉迟氏”。此则为万俟氏所改。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皆引例作北(后)魏有“尉迟俟兜”。)唐代有尉迟恭,著名将领;元代有尉迟德诚,辽东廉访使。
二、尉迟(尉遲)
尉迟姓分布:河南汤阴、江苏武进、上海嘉定、台湾台北、基隆、嘉义、桃园、山西太原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尉迟姓起源:
1、尉迟,鲜卑族部名,以部为氏。
2、北魏恭帝赐功臣陈忻姓尉迟。又,北周宇文氏赐功臣万侯兜姓尉迟。
尉迟姓名人:
尉迟迥,北周时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。
郡望:太原。
变化:
1、后改为尉氏。又有改为迟氏者。
2、至隋改为杨氏。
3、亦作〔育迟〕。
一、尉迟(尉遲)yù chí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安徽之贵池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与后魏同起,号尉迟部,如中华之诸侯国,孝文改为尉迟氏。”又注“尉”称:“(尉)音‘郁’。……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。”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称:“原为历史上西域于阗国贵族姓氏。”未道其详。亦不识其所本。
3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新纂氏族笺释》注云:“北周赐功臣万俟兜姓尉迟氏”。此则为万俟氏所改。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皆引例作北(后)魏有“尉迟俟兜”。)唐代有尉迟恭,著名将领;元代有尉迟德诚,辽东廉访使。
二、尉迟(尉遲)
尉迟姓分布:河南汤阴、江苏武进、上海嘉定、台湾台北、基隆、嘉义、桃园、山西太原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尉迟姓起源:
1、尉迟,鲜卑族部名,以部为氏。
2、北魏恭帝赐功臣陈忻姓尉迟。又,北周宇文氏赐功臣万侯兜姓尉迟。
尉迟姓名人:
尉迟迥,北周时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。
郡望:太原。
变化:
1、后改为尉氏。又有改为迟氏者。
2、至隋改为杨氏。
3、亦作〔育迟〕。
太原府:亦称太原郡。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(公元前246年)置郡,治所在晋阳(今山西太原),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、霍山北部一带地区。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、交城市、平遥市、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。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,又另设晋阳,与太原同城。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(980年)改并州为太原府,移治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以后宋朝、金国的河东路、河东北路,明、清两朝以来皆为府。民国时期改为市,成为山西省会所在,一直沿用至今。
太原堂:以望立堂。
镝余堂、忠武堂:唐朝时有鄂国公尉迟敬德,战功累累。有奸臣说他要造反,太宗问他,他回答说:“臣从陛下身经百战,今之存者,皆锋镝之余也。天下已定,乃更疑臣反乎?”(我随陛下身经百战,如今留下的,是枪刀弓箭里面捡回来的一条剩下的命。如今天下已定,你就疑惑我要造反吗?)说罢,就脱光衣服往地下一扔,要太宗数数他身上的伤疤,太宗留着泪抚摩着,安慰他。他卒后谥忠武。
一、尉迟(尉遲)yù chí
现行较罕见复姓。今安徽之贵池,山西之太原、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。汉族姓氏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与后魏同起,号尉迟部,如中华之诸侯国,孝文改为尉迟氏。”又注“尉”称:“(尉)音‘郁’。……尉迟氏魏孝文改为尉氏。”
2、《中国姓氏大全》注称:“原为历史上西域于阗国贵族姓氏。”未道其详。亦不识其所本。
3、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新纂氏族笺释》注云:“北周赐功臣万俟兜姓尉迟氏”。此则为万俟氏所改。(按:《中国姓氏大全》、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》皆引例作北(后)魏有“尉迟俟兜”。)唐代有尉迟恭,著名将领;元代有尉迟德诚,辽东廉访使。
二、尉迟(尉遲)
尉迟姓分布:河南汤阴、江苏武进、上海嘉定、台湾台北、基隆、嘉义、桃园、山西太原、北京等地均有此姓。
尉迟姓起源:
1、尉迟,鲜卑族部名,以部为氏。
2、北魏恭帝赐功臣陈忻姓尉迟。又,北周宇文氏赐功臣万侯兜姓尉迟。
尉迟姓名人:
尉迟迥,北周时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将军。
郡望:太原。
变化:
1、后改为尉氏。又有改为迟氏者。
2、至隋改为杨氏。
3、亦作〔育迟〕。
其他姓氏